STUDER

工作丶休閒丶音樂丶音響丶攝影

(Serenade in D major for violin, viola and cello, Op.8) - Allegretto alla Polacca - Christian Poltéra

古水:

贝多芬「D大调小夜曲」
第四乐章: 波罗乃兹风格小快板
(Serenade in D major for Violin, Viola & Cello, Op. 8 - IV. Allegretto alla Polacca)

        室内乐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7-1827.3.26)最早涉猎且作品数量与体裁最多的音乐形式,当代常将他的晚期弦乐四重奏认作其室内乐乃至一生创作之巅峰。
        相较弦四,弦乐三重奏同巴洛克三重奏鸣曲有更直接的渊源,亦是前者发展过程中的基石。贝多芬对该体裁之探索,似乎比海、莫两位维也纳前辈更具敏锐度,其五部弦三都完成于早年,一、二号(Op. 3/Op. 8)仍沿袭莫氏K. 563六乐章的嬉游曲或小夜曲样式,后三部(Op. 9)便豁然转入与弦四高度相仿之结构了。随着首部弦四作品的发表,刚过而立的贝多芬便彻底放弃了弦三的创作,把个人深邃的理性思想植入到四件乐器的奇妙对话中。
        1797完成的第二弦乐三重奏,原始标题中的"serenade"(小夜曲)指出了与莫氏同类作品之关联,曼妙优雅的旋律与清新舒展的情绪,虽不如莫扎特那般天真无邪,却也流露出一位沐浴在青春与爱情雨露中的乐观青年之憧憬与喜悦,兼具成熟与率真气质的音乐个性通过乐章间节拍与速度变换得以彰显,更蕴含了微妙而又丰富的遐思迩想。明媚的F大调主题,散发着初夏原野的芬芳,波罗乃兹风格的舞步中,一段心灵的真挚告白正娓娓诉来......
        德国作曲家弗朗茨·萨维尔·海因兹·克雷恩(Franz Xaver Heinz Klein 1765.6.26-1832.1.29)在该曲原作问世六年后的1803年,将之改编为中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 42),并冠以"notturno"(夜曲)出版,是以钢琴纯净之音传递一抹夜的安宁。 

小提琴: 弗兰克·皮特·齐默尔曼*** 
           (Frank Peter Zimmermann)
中提琴: 安东尼·塔米斯蒂特*** 
           (Antoine Tamestit)
大提琴: 克里斯蒂安·波尔特拉***
           (Christian Poltéra)

评论
热度 ( 37 )

© STUDER | Powered by LOFTER